首页

优美之家vip会员

时间:2025-05-26 10:39:28 作者:优化“一老一小”服务供给 浏览量:21832

  “一老一小”牵动万千家庭,关乎民生福祉。中办、国办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优化“一老一小”服务供给。发展老年助餐,推进银发旅游,鼓励社区嵌入式托育,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一系列举措补短板、增供给、提质量,为“一老一小”的美好生活奠定更坚实基础。

  发展“嵌入服务”

  对很多老年人来说,因腿脚不便、体能下降、子女不在身边等原因,买菜做饭成了一道难题。如何更好满足老年人的用餐需求?近日,记者探访了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广外街道红居街社区的美意延年综合服务中心。

  正值中午用餐高峰期,位于中心一层的“父母食堂”早已座无虚席,点餐的队伍已排到大门口。“这里菜品丰富,价格公道,口味也适合老年人。”86岁的腾大爷是这里的忠实“粉丝”。食堂开业一年半以来,他几乎每天都到这里吃饭。

  “我们考虑到老年人各类身体情况,打造适合老年人的食谱。”中心负责人孙志超介绍,食堂每天提供15种主食和20余种菜肴,一顿饭不超过20元,70%的食客是回头客。

  除了餐饮服务,美意延年综合服务中心还为银发人群提供中医理疗、辅具租赁、老年大学等综合性服务。同时,设有托育中心,提供0岁至3岁幼儿的托育服务以及7岁至12岁儿童的托管服务。在孙志超看来,这种老幼同乐、双龄共养的社区环境,不仅解决了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还兼顾了儿童的成长需求。

  2023年11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实施方案》,要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重点推广和优先建设功能复合集成的社区嵌入式服务综合体,为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务。目前,随着56个城市逐步开展试点,“一老一小”的服务需求将得到更好满足。

  “服务便捷、资源整合是社区嵌入式服务的突出优势。”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高级工程师李世冲表示,嵌入式服务设施可达性高、一点多用,不仅能优化“一老一小”服务供给,还有助于补齐设施短板,盘活存量空间。但这是一项涉及多领域、多环节的系统性工程,可能面临审批许可、存量空间利用、可持续运营等多方面挑战,未来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试点“老幼共养”

  在北京市西城区德胜街道新北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白发苍苍的老人和天真烂漫的孩子正在共同制作风筝——这是北京市首个社区普惠型养老育幼一体化试点里的场景。每周三,这里都会组织老人和孩子共同参加互动课。

  “又养老又养小,首先场地要达标。”德胜街道办事处社区建设办公室副主任吴红告诉记者,为了将养老功能拓展为养老、育幼双重功能,街道在386平方米的空间内重新规划设计,进行适幼化改造,还配备了可供“一老一小”都能便捷使用的老幼复合型服务设施。

  “‘老幼共养’促进了不同群体间的代际融合,老人在参与幼儿游戏中获得心灵慰藉,幼儿在老人的陪伴下学会尊重,有助于健康人格的养成。”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索浩宇表示,作为构建全龄友好社区的有益探索和尝试,“老幼共养”模式为“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提供了极大便利,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低生育挑战的有益举措,也体现出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民生导向。

  数据显示,我国有约3000万名3岁以下婴幼儿,超三成婴幼儿家庭有入托需求。然而,受多种因素影响,当前0岁至3岁婴幼儿实际入托率和托育机构实际使用率不高,托位供给质效亟待提升。索浩宇说,我国同时面临人口老龄化加速、老年照护需求增加和低生育率水平下群众对“优生优育”期待不断加强的双重考验,养老和托育的需求长期存在,对服务质效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如何破解“需求旺盛而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索浩宇建议,以人口和需求变化为导向,优化城乡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实现养老托育功能转换,提高服务可及性。同时,扩大养老护理、婴幼儿发展等相关专业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规模,补充人力缺口;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探索多样化服务模式,满足不同家庭的个性化需求,形成养老托育服务供给合力。

  满足多样需求

  截至2024年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3.1亿,占总人口的22%。老龄化加速为银发经济带来发展机遇。《中国银发经济发展报告2024》预测,在中等增长方案下,假设老年居民消费增长率为5.32%,到2035年,银发经济规模预计为45.35万亿元,占GDP的22.67%。

  近期,全国多地开行银发旅游列车,越来越多老年人走出家门,奔赴“诗和远方”。前不久,82岁的荣培云和老伴体验了为期五天四晚的三亚康养之旅。在随队医生和管家的照顾下,两位老人不仅体验到了海风椰林的自然胜景,还收获了针对自身体质的调养和运动方法。

  从衣食住行,到精神文化、社交需求,银发群体的消费需求正在释放。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银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倩表示,当前老年消费市场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升级趋势,品质化、多元化需求日益凸显。基础消费领域,老年食品正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适合老年人咀嚼吞咽和营养要求的健康食品需求旺盛;居住方面,适老化改造加速推进,无障碍设施成为新刚需;医疗保健领域快速增长,基因检测、分子诊断、早期筛查等产品和服务备受青睐;教育文娱和银发旅游成为消费新热点,老年大学、文化娱乐和康养旅游产品需求激增。“这些变化共同推动老年消费市场朝着更高质量、更个性化方向发展。”陈倩说。

  和银发经济相比,婴童经济早已是消费市场中极具活力的重要板块。母婴用品、早教启蒙、亲子运动、研学旅行等各类消费业态层出不穷,反映出家庭消费观念的转变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如何通过“一老一小”场景拉动消费升级?陈倩建议,构建代际融合的立体化消费生态。推动医养、文旅、教育等产业跨界融合,满足不同年龄段的差异化需求,培育消费新业态,促进家庭整体消费升级;创新服务供给模式,重点打造“日间照料+幼儿托育+文娱活动”的复合型服务,在满足家庭照护需求的同时,创造新的消费场景,实现服务供给提质增效。(经济日报记者 康琼艳)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广州市副市长、广州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张锐表示:“H175直升机是我们执行多种公共服务任务的重要工具,其出色的性能和任务能力将提高我们的执行效率。”

中国“天关”卫星:有何科学成果?为何命名“天关”?如何国际合作?

洛杉矶11月7日电 (记者 张朔)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文图拉郡爆发的野火7日迅速蔓延至19643英亩,数十所房屋被大火吞噬,3500余栋民宅等建筑物受到火灾威胁。

第九届“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讨会在澳门举行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兰亭集序》的选句被钤印在新里昂中法大学举办的“汉字走进法国校园——中国书法篆刻图文展”书法作品内,生动描绘出“以文为媒”的意趣。5月2日,在巴黎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内,华东师大美术学院、华东师大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篆刻传承基地的教授们和书法篆刻硕士研究生带领巴黎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师生体验书印。

西甲希望杯中国昆明赛开赛 12支中西足球队角逐春城

为激活乡土人才力量,东安县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线上联系”与“线下走访”相结合,引导在外人才把新理念引入家乡。截至目前,全县共有各类乡土人才4450人,共领办合作社、企业310家,带动1万余名农民就业增收,其中668名具备培养潜力的乡土人才被纳入村级党组织后备力量,190名乡土人才进入村“两委”班子,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完)

湖人单场20记盖帽

7.落实“四下基层”制度。省级党委(党组)作出总体安排,明确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四下基层”的工作内容、时间频次和纪律作风要求。市、县级党委(党组)结合实际抓好落实,搞好统筹,避免扎堆重复。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通过讲党课、走访座谈等形式,把党的创新理论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讲清楚讲明白。调查研究下基层,用好“深、实、细、准、效”五字诀,注重采取“四不两直”方式,组织领导班子成员领题调研,推动调研成果转化运用;推行典型案例解剖式调研,各级党委(党组)每年从本地区本部门本系统发生的有代表性、有较大影响的事件中,至少确定1个正面和1个反面案例进行复盘剖析,解剖麻雀、举一反三。信访接待下基层,组织领导干部到矛盾多、情况复杂、信访集中的地方和单位下访接访,落实领导干部包案责任制,解决群众难题、化解信访积案。现场办公下基层,紧盯发展所需、企业所盼、群众所忧,组织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走进群众,现场研究、现场协调,推动把问题解决在一线、矛盾化解在一线、工作落实在一线。健全年轻干部下基层、接地气工作机制。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链接文字